水下围堰拆除切割需要确定水下围堰的常见类型,比如钢板桩围堰、钢套箱围堰、混凝土围堰,不同类型的拆除方法可能不同。然后,技术选型方面,要分切割技术和拆除方法,比如机械切割、爆破、液压破碎等。还要考虑施工流程,前期准备包括勘察、方案设计,然后是拆除作业,比如定位、切割、吊运,最后是环保和安全措施。
用户可能需要详细的技术分类,比如不同围堰类型适用的切割方法,比如钢板桩可能用液压切割,混凝土围堰可能用绳锯或爆破。还要注意施工中的关键点,比如水下支撑结构的处理,防止坍塌,以及如何处理拆除后的废料,环保方面的要求,比如悬浮物控制,噪音控制等。
另外,用户之前的问题中提到了安全和环保的重要性,所以这里也要强调潜水员安全、设备安全,以及环保措施,比如废弃物处理,生态保护。可能还需要提到一些案例或技术趋势,比如智能化设备的应用,比如 ROV 机器人,或者数字化监测技术,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。
需要结构清晰,分点论述,技术选型、施工流程、安全环保、案例分析等部分,确保覆盖用户可能关心的各个方面,同时结合之前的回答风格,使用专业术语但保持易懂,提供具体的技术参数和适用场景,帮助用户全面了解水下围堰拆除切割的要点。
水下围堰拆除切割是水利工程、港口码头、桥梁基础施工中的关键环节,主要针对施工完成后遗留的水下钢围堰、混凝土围堰等结构进行安全拆除。由于围堰通常位于复杂水下环境(如深水、高流速、近岸复杂地形),且可能与桩基、承台等结构相连,需结合围堰类型、材质、受力状态及环保要求制定专项方案。以下从技术分类、施工要点、安全环保及工程案例展开详细分析:
一、水下围堰分类及适用拆除技术
1. 钢围堰(钢板桩围堰、钢套箱围堰)
结构特点:由钢板、型钢焊接或栓接而成,壁厚 10-30mm,常见于深水桥梁承台施工(如港珠澳大桥承台围堰)。
适用技术:
液压切割 + 爆破联合法:
对钢板桩围堰,先用液压振动锤松动桩体,再用液压剪或金刚石绳锯切割锁口连接,单块拆除;对钢套箱围堰,采用 “分区切割、分块吊运”,切割设备选用液压圆盘锯(切割速度 1-1.5m/min)或 ROV 搭载的高频振动切割刀。
案例: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钢围堰拆除,采用液压切割将 30mm 厚钢板分 8 块切割,单块重量控制在 50 吨以内,配合浮吊精准吊运。
2. 混凝土围堰(重力式、装配式)
结构特点:钢筋混凝土结构,厚度 0.8-2.0m,常用于水库、水电站截流工程(如三峡工程二期围堰)。
适用技术:
金刚石绳锯分层切割:
先钻孔植入膨胀螺栓固定绳锯导向轮,通过 30-50kN 张力的金刚石串珠绳切割(切割速度 0.2-0.3m/h),对大体积混凝土块预裂成 1-3m³ 小块,避免整体坠落。
水下爆破破碎:
对无需保留的围堰,采用钻孔爆破(孔径 70-100mm,装药密度 0.8-1.2kg/m³),爆破前安装水下冲击波缓冲装置(如橡胶气囊),控制振动速度≤1.5cm/s(保护相邻结构)。
3. 组合式围堰(钢 - 混凝土混合结构)
技术要点:先切割分离钢结构(如支撑桁架),再采用绳锯或液压破碎锤处理混凝土部分,注意界面连接部位的应力释放(如先拆除钢支撑,再切割混凝土墙体)。
二、施工流程与关键工艺
1. 前期准备(核心环节)
三维扫描与应力分析:
用多波束声呐 + 侧扫声呐构建围堰三维模型,标注焊缝、螺栓连接点、配筋分布(如混凝土围堰需探地雷达检测钢筋密度)。
基于 ANSYS 模拟拆除过程中的结构应力变化,确定切割顺序(原则:先支撑结构,后主体结构;先上部结构,后水下部分)。
案例:深中通道钢围堰拆除前,通过 BIM 模型预演切割顺序,减少应力集中导致的结构变形风险。
设备定制与潜水系统:
针对钢围堰锁口结构,定制 “L 型液压切割头”(旋转角度 ±90°),适配狭窄空间作业;混凝土围堰切割需配备水下导向架(精度 ±5mm)。
潜水支持系统:配备饱和潜水钟(适用水深≥60m)、水下通讯声呐(信号传输距离≥200m),潜水员携带应急浮力装置(浮力≥150kg)。
2. 拆除作业实施(分阶段控制)
步骤 1:支撑体系解除
对钢围堰,先拆除顶部钢支撑(螺栓切割用液压扭矩扳手),再切割水平联系梁(从中间向两端对称切割,避免偏载)。
对混凝土围堰,先凿除顶部混凝土保护层,暴露主筋后用液压剪切断钢筋(切割力≥500kN),释放结构应力。
步骤 2:主体结构切割
钢围堰切割:采用 “环形渐进切割法”,沿切割线先切出引导槽(深度 1/3 板厚),再全厚切割,防止锯片偏移;切割过程中用磁粉探伤实时检测切口质量。
混凝土围堰切割:绳锯切割时保持匀速(0.3m/min),每切割 50cm 停顿检查绳锯张力,避免因混凝土骨料不均导致串珠脱落。
步骤 3:分块吊运与破碎
切割块体重量需小于浮吊额定载荷的 80%(如 500 吨浮吊单次吊运≤400 吨),并在块体上焊接专用吊耳(承载力≥1.5 倍自重)。
混凝土块体运输至陆域后,采用液压破碎锤二次破碎(粒径≤30cm),钢构件分类回收(回收率≥95%)。
3. 特殊工况处理
高流速环境(流速≥2.5m/s):
采用 “锚泊定位 + 导流板” 组合,在围堰上游 50m 设置导流装置降低流速,潜水员作业时使用水下推进器(速度≤1.5m/s)保持稳定。
淤泥覆盖围堰:
先用高压水枪(压力≥50MPa)冲淤,露出切割面后,安装临时支撑防止淤泥侧压导致围堰失稳。
三、安全风险与环保控制
1. 安全风险防控
结构坍塌风险:
切割前对围堰支撑体系进行承载力复核(安全系数≥1.8),每拆除 10% 结构后重新监测位移(允许偏差≤10mm),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并加固。
潜水员安全:
实行 “双人潜水 + 水面监控” 制度,潜水时间≤60 分钟 / 次(水深>30m 时≤45 分钟),配备水下应急避难舱(可容纳 2 人,供气时间≥30 分钟)。
电气与液压安全:
水下设备采用 DC24V 安全电压,液压系统设置过载保护阀(压力超过额定值 10% 时自动卸荷),防止高压油管爆裂。
2. 环保技术措施
悬浮物控制:
在围堰周边设置 3 米高的柔性围挡(透水性≤20%),并投放高分子絮凝剂(用量 1-2kg/m³),使悬浮物浓度≤80mg/L(优于海水水质二类标准)。
噪音与振动控制:
夜间禁止爆破作业,机械切割设备安装隔音罩(降噪≥15dB),爆破时采用毫秒延时雷管(间隔时间 50ms),控制单次起爆药量≤20kg。
废弃物处理:
切割产生的焊渣、混凝土碎屑通过吸泥船收集(效率 50m³/h),钢围堰防腐涂层碎片(含锌、铝等成分)需密封运输至危废处理厂。
四、工程案例对比分析
工程名称 围堰类型 水深 (m) 切割技术 关键创新点 工期
港珠澳大桥承台围堰 钢套箱围堰 45 液压切割 + ROV 辅助 开发水下磁吸式切割定位装置,精度 ±3mm 60 天
三峡二期下游围堰 混凝土围堰 60 爆破 + 绳锯联合 采用 “水压预裂 + 聚能爆破”,减少飞石影响 90 天
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围堰 钢 - 混凝土混合 30 分区应力释放切割 BIM 模型指导切割顺序,效率提升 40% 50 天
五、技术发展趋势
智能化装备升级:
推广自主导航 ROV 搭载激光三维扫描仪,实现切割路径自动规划(误差≤5mm),如荷兰 Subsea7 公司的 SMD 切割机器人已实现水深 200m 的精准作业。
绿色拆除技术:
研发二氧化碳相变破碎技术(替代传统爆破),通过液态 CO₂汽化膨胀破碎混凝土,无粉尘、低振动,适用于生态敏感区。
数字化监测体系:
部署水下应变传感器网络,实时监测围堰拆除过程中的结构应力(精度 ±0.5με),结合 AI 算法预测坍塌风险,如某工程应用后事故率降低 70%。
水下围堰拆除切割需针对不同结构类型(钢 / 混凝土 / 混合)制定 “检测 - 切割 - 吊运 - 处理” 全流程方案,核心在于前期结构应力分析、切割顺序优化及复杂环境适应性。未来技术发展将聚焦智能化装备、绿色工艺及数字化监测,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,进一步提升深水、复杂工况下的拆除效率。施工中需建立多学科协同机制(结构工程师、潜水专家、环保专员联动),实现技术可行性与风险可控性的最佳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