隧道拱顶空洞二衬切割是一项较为复杂且具有风险性的作业,用于处理拱顶二衬背后出现空洞,可能危及隧道结构稳定与运营安全的情况,以下为你详细介绍:
前期准备
详细勘察:运用地质雷达、超声波等无损检测手段,确定拱顶空洞的位置、大小(三维尺寸)、形状以及二衬厚度等参数,绘制详细空洞分布图,为切割方案制定提供依据。
安全评估:组织人员对隧道整体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估,考虑空洞对周边衬砌应力分布的影响,结合隧道交通流量、围岩类别等因素,分析切割作业可能引发的风险,制定相应风险应对预案。
隧道拱顶空洞二衬切割方案设计:根据勘察与评估结果,设计合理的二衬切割方案,包括切割范围(要确保完全清除空洞影响区域且适当外延)、切割形状(多为圆形或矩形,依空洞形态优化)、切割工艺(如选用金刚石绳锯或圆盘锯等)及设备选型。
交通管制:若隧道处于运营阶段,需提前向相关部门申请交通管制时段,设置明显交通引导标识,将车辆分流至相邻隧道或道路,保证施工区域无行车干扰,保障作业人员与过往车辆安全。
施工准备
人员组织:挑选经验丰富的施工管理人员、技术人员以及熟练操作工人,成立专门施工班组,进行技术交底与安全培训,使其熟悉拱顶特殊环境下切割流程、质量标准及应急处置措施。
物资准备:
切割设备:依据方案选定适配拱顶作业的切割机械,如轻便型金刚石绳锯机,配套足够长度、高强度金刚石绳索,确保其能在拱顶曲面上灵活、稳定切割;或小型电动圆盘锯,便于局部精细修整。
支撑材料:准备足量临时支撑构配件,像可调节式钢拱架、液压千斤顶等,用于切割前对空洞周边二衬预加固,防止切割过程中衬砌垮塌。
隧道拱顶空洞二衬切割防护用品: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、安全带、安全绳、防护眼罩、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,保障人员高空作业安全,降低粉尘吸入风险。
其他:还需有充足的冷却水(配水泵、水管)用于降温降尘,以及吊运设备(如小型起重机、电动葫芦)将切割废料运至地面。
现场布置:在隧道内合适位置搭建临时材料堆放区、设备停放区,用围挡与施工区隔开,对拱顶作业区域下方设置双层防护棚,一层为缓冲防撞,一层防落物穿透,确保下方无人员车辆停留时方可施工。
切割作业
空洞周边加固:在切割线外侧一定范围内安装临时钢拱架支撑,通过液压千斤顶施加适度预紧力,顶紧二衬内壁,使空洞周边衬砌处于稳定受力状态,同时监测衬砌变形情况,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加固措施。
设备就位调试:利用搭建的作业平台(如满堂脚手架或移动吊篮),将切割设备吊运至拱顶切割起始位置,按照操作规程安装调试,重点检查绳索张紧度、锯片垂直度、冷却水路通畅性及设备电气安全性等。
切割:根据设计切割线,操作人员操控切割设备缓慢启动,保持稳定切割速度(通常较平直面切割稍慢,因拱顶弧度影响且需控制),沿环向或根据空洞形状分段切割,过程中持续利用冷却水降尘降温,安排专人观察切割状况,包括切割深度、方向、有无异常振动及混凝土剥落情况等,发现问题立即停机处理。
废渣清运:切割产生的废渣通过小型吊运设备及时运至地面地点,严禁在拱顶堆积,以免增加衬砌负担,引发垮塌风险,清运过程中注意保护下方人员与设施,防止落物伤人。
隧道拱顶空洞二衬切割后续处理
空洞修复:切割完成清除空洞内松散混凝土、杂物后,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进行灌注填充,通过预埋注浆管,分层、对称、慢速灌注,确保混凝土填满空洞且与原二衬紧密结合,灌注过程中借助振捣棒或超声波振捣器辅助密实。
衬砌修复:对切割面进行修整,去除毛糙、崩边部分,采用环氧砂浆等高强修补材料涂抹,恢复衬砌平整度与防水性能,若切割范围较大,考虑增设钢筋网片,再浇筑一层薄层混凝土加强衬砌整体性。
监测与验收:在修复后一段时间内(通常不少于 7 天),持续对隧道拱顶沉降、衬砌应变等指标进行监测,对比修复前数据,判断修复效果是否达标,组织验收,形成详细验收报告,合格后方可恢复交通或进行后续隧道运维工作。
拱顶空洞二衬切割施工全程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,落实安全措施,确保隧道结构安全及施工顺利进行,不同隧道工况下,各环节操作细节与参数还需因地制宜精细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