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隧道工程中,二衬切割是针对二次衬砌出现缺陷进行修复处理的关键步骤,以下是详细介绍:
切割原因
当二衬出现裂缝且裂缝宽度、深度超标,有发展为结构安全隐患的可能;或因混凝土不密实、存在空洞,导致衬砌结构强度不足;又或是施工误差造成二衬侵限,影响后续轨道铺设、行车净空等情况时,就需要进行切割修复。
施工准备
隧道缺陷修复处理二衬切割技术准备:详细勘察缺陷状况,通过无损检测(如地质雷达)精准确定缺陷范围、深度,依据设计规范制定切割方案,明确切割尺寸、形状及顺序,计算切割后二衬结构的稳定性,必要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。
人员准备:配备专业的切割工人、技术人员、安全管理人员。切割工人需熟悉切割设备操作,技术人员把控施工工艺,安全管理人员全程监督。
设备材料准备:选用合适的切割设备,如绳锯切割设备,其切割精度高、对周边混凝土扰动小;或采用金刚石圆盘锯,适合平面切割。准备好防护用具、修补材料,例如高强度混凝土、微膨胀水泥等用于后续修复。
切割过程
切割区域封闭:在隧道二衬切割作业周边设置警示标识,拉设警戒线,疏散无关人员,防止飞石、粉尘等伤害。
隧道缺陷修复处理二衬切割定位放线:根据前期检测确定的缺陷部位,在二衬表面精确放出切割轮廓线,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,确保切除的正是有缺陷部分。
切割操作:启动切割设备,按照预定顺序缓慢切割。如采用绳锯,要保持锯绳张紧、冷却水流顺畅;使用圆盘锯时,控制好切割速度与进刀深度,边切割边观察,避免损伤保留的二衬结构。
废渣清运:及时清理切割产生的混凝土废渣,通过小型运输车辆运出隧道,防止废渣堆积影响施工场地与后续作业。
后续处理
结构修复:对切割后的二衬断面进行修整,清除松散混凝土,涂刷界面剂,支模浇筑比原设计标号更高的补偿收缩混凝土,振捣密实,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。
养护与监测:修复后的混凝土加强养护,采用喷雾保湿、覆盖养护膜等方式,养护期不少于规范要求天数。同时,在修复部位及周边设置监测点,监测二衬变形、应力变化,持续一段时间,确保结构稳定可靠。
二衬切割作业环境复杂、技术要求高,必须严格遵循规范流程,精细施工,保障隧道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