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桥梁切割拆除_楼板切割拆除_隧道二衬切割_犇盈混凝土切割公司!

全国咨询热线 13826151100

服务项目

Menu
24小时服务热线 13826151100
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建筑结构加固注意事项

发布日期:2025-04-28 浏览次数:10

建筑结构加固是一项涉及安全性、耐久性的重要工程,需从设计、材料、施工到验收全过程严格把控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,涵盖多个维度以确保加固效果和结构安全:

一、前期检测与设计注意事项

结构现状评估

施工前必须对原结构进行全面检测(如混凝土强度、钢筋锈蚀程度、裂缝分布、结构荷载等),明确病害原因(如超载、材料老化、灾害损伤等),避免盲目加固。

检测数据需符合《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》(GB/T 50344),为加固设计提供准确依据。

明确加固目标

202202180956088842004.jpg区分加固类型:是提高承载力、增强抗震性能、修复裂缝,还是改善结构整体性?不同目标对应不同加固方案(如粘贴碳纤维布、外包钢、植筋、增大截面等)。

设计需遵循 “安全、经济、适用” 原则,避免过度加固或遗漏关键受力部位。

协同受力设计

加固后新旧材料(如原混凝土与新增混凝土、钢材、碳纤维等)需可靠连接,确保协同工作。例如,增大截面加固时,需凿毛原结构表面并植入连接钢筋,增强界面粘结力。

避免因加固导致结构受力体系改变(如荷载传递路径突变),必要时进行整体结构验算(如抗震复核、承载力验算),符合《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》(GB 50367)。

二、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

材料适配性

加固材料需与原结构兼容:如混凝土加固用的灌浆料、粘结剂,需满足强度、耐久性及收缩率要求,避免因膨胀或收缩差异导致二次开裂。

碳纤维布、钢板等材料需检测抗拉强度、弹性模量等指标,配套粘结剂(如结构胶)需具备耐高温、抗老化性能,且通过毒性检测(尤其室内环境)。

材料存储与使用

钢材、碳纤维布等需防潮防晒,避免锈蚀或性能退化;结构胶需按说明书存储(如常温、避光),使用前检查配比与固化时间,超过保质期严禁使用。

现场配制材料(如砂浆、混凝土)需严格按配合比计量,杜绝凭经验添加,必要时制作试块检测强度。

三、施工过程关键要点

基层处理

混凝土表面需凿除疏松层、油污,打磨至坚实基层,露出骨料;裂缝需先封闭(如灌注环氧树脂),避免加固后水分渗入导致钢筋锈蚀。

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时,基层平整度误差需≤5mm/m,否则需用找平胶修补,确保粘结面密实。

节点与连接处理

新旧混凝土结合处、钢板与混凝土锚固区、碳纤维布搭接部位等关键节点,需重点检查粘结或锚固质量。例如,钢板加固时膨胀螺栓间距、植筋深度需符合设计,避免局部受力失效。

抗震加固需注意 “强节点弱构件” 原则,优先加固梁柱节点、支撑连接等薄弱环节,增强结构延性。

工序衔接与工艺控制

按加固方案顺序施工,如增大截面加固需先支模再浇筑混凝土,且混凝土养护期需≥14 天;粘贴碳纤维布时,需确保底层胶完全固化后再粘贴,避免空鼓(空鼓率需≤5%,单个空鼓面积≤100cm²,否则需补胶处理)。

机械钻孔(如植筋、锚栓)需避开原结构钢筋,钻孔深度、孔径严格按设计执行,孔内粉尘需清理干净,避免影响锚固力。

四、安全与环境保护

施工安全

高空作业需设置防护架、安全带,拆除作业时对周边结构临时支撑,防止坍塌;使用电动工具(如切割机、打磨机)需戴护目镜、绝缘手套,避免触电或飞溅伤害。

化学材料(如结构胶、树脂)需远离火源,施工人员佩戴口罩、手套,防止皮肤接触或吸入有毒挥发物。

结构安全监测

加固过程中对原结构变形、裂缝开展进行实时监测,发现异常(如新增裂缝、位移超限)立即停工,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案。

重型设备或材料堆放需避开薄弱构件,避免施工荷载超过原结构承载力。

环境保护

切割、钻孔产生的粉尘需配备除尘设备,噪声控制符合《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 12523);废弃材料(如化学包装、边角料)分类处理,禁止随意倾倒。

五、特殊环境下的加固注意事项

高温环境:避免使用不耐高温的材料(如碳纤维布、普通结构胶),可选用耐高温的钢结构或混凝土加固,必要时设置隔热层。

潮湿或涉水环境:基层需干燥处理(含水率≤10%),选用潮湿面专用粘结剂,加固后做防水密封(如涂刷防水涂料)。

冻融地区:材料需具备抗冻性能,混凝土加固层添加引气剂,避免因冻胀破坏粘结界面。

六、质量验收与后期维护

施工质量检验

外观检查:粘贴加固(如钢板、碳纤维布)无空鼓、翘边;混凝土加固层无蜂窝、露筋;节点连接无松动。

力学性能检测:植筋、锚栓做拉拔试验,碳纤维布粘结强度用超声波检测空鼓率,必要时钻芯检测混凝土强度,结果需符合规范要求。

后期维护与监测

加固完成后定期检查(如 1 年 / 次),观察加固部位是否有锈蚀、脱胶、裂缝扩展等问题,发现异常及时修补。

做好加固工程档案,记录材料型号、施工工艺、检测数据等,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。

总结

建筑结构加固需以 “科学检测、精准设计、规范施工、全程管控” 为核心,兼顾安全性、适用性和耐久性。不同加固方法(如粘贴纤维复合材、外包钢、预应力加固等)需结合工程特点细化注意事项,最终通过验收确保加固效果满足设计要求,延长结构使用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