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改造地下箱涵拆除切割是一项技术性强、风险较高的工程,需结合箱涵结构特点(多为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,用于排水、综合管廊或交通通道)、周边环境及市政功能需求制定专项方案。以下是针对地下箱涵拆除切割的关键技术、流程及注意事项:
一、工程特点与前期准备
1. 箱涵结构特性分析
结构形式:多为单孔 / 多孔闭合框架(如单箱单室、单箱多室),顶板覆土厚度可能达 2-5 米,侧墙及底板厚度 0.5-1.5 米,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-C40,配筋密集。
功能关联:可能涉及雨水 / 污水排放、管线综合(如电力、通信套管)或道路下方通道,拆除前需确认箱涵是否已停用,或临时导改排水、管线至临时通道。
2. 勘察与协调重点
三维测绘:通过探地雷达、管线探测仪明确箱涵周边 3 米范围内管线(尤其是雨污水管、燃气管、高压电缆)的位置、埋深及与箱涵结构的连接关系。
排水导改:若箱涵承担排水功能,需提前修建临时排水管道(如钢管、HDPE 管)或导流明沟,确保拆除期间排水系统正常运行(雨季需配备应急抽水设备)。
交通疏解:位于道路下方的箱涵需提前公示交通导改方案,设置围挡、警示标志,必要时临时封闭车道或分流。
二、拆除切割关键技术
1. 切割工艺选择(优先无损、低振动工艺)
金刚石绳锯切割:
适用场景:箱涵顶板(大跨度、厚板)、侧墙及底板的整体切割,可按 3-4 米分段切割,单块重量控制在 10-20 吨(需匹配起重机吨位,如 50-100 吨汽车吊)。
操作要点:在箱涵内部搭设操作平台,绳锯机固定于轨道上,沿弹线位置切割;切割前先钻孔穿绳(孔径 100-150mm),确保绳锯运行轨迹垂直于结构面。
液压墙锯 / 碟锯切割:
适用场景:箱涵内部隔墙、预留洞口周边切割,或修正不规则截面,切割深度可达 600mm。
静态破碎剂辅助:
对钢筋密集、切割困难的部位(如墙柱节点),可钻孔注入静态破碎剂(水灰比 1:0.3),膨胀力破碎混凝土后剥离钢筋。
2. 拆除顺序(遵循 “支撑 - 切割 - 分区拆除” 原则)
plaintext
施工准备(导改、支护)→ 顶板切割吊运 → 侧墙分层切割(每层1.5-2米)→ 底板分块切割 → 基础垫层破除 → 基坑回填
临时支撑设置:
拆除前对箱涵内部采用 “钢支撑 + 千斤顶” 加固(如 200×200H 型钢,间距 2-3 米),支撑点位于顶板梁腋处,防止切割时顶板下沉。
周边土体若为软土(如含水率>30%),需在箱涵外侧施打 φ600mm 水泥搅拌桩(深度超过底板 5 米),形成止水帷幕并提高土体稳定性。
分区切割原则:
从箱涵一端向另一端推进,每完成 1 个分段(3 米)的切割、吊运后,再进行下一段施工,避免长距离悬空。
多孔箱涵需先拆除中隔墙,再对称拆除两侧墙,防止偏载导致结构倾斜。
3. 吊装与破碎要求
切割块体需预留吊装孔(φ50mm,内穿钢丝绳),起吊前检查混凝土块与母体完全分离,起重机站位地基承载力需≥200kPa(必要时铺设钢板路基箱)。
废旧钢筋采用氧气乙炔切割回收,混凝土块破碎至≤300mm 后,可用作道路基层骨料(需检测碱活性)或外运至消纳场。
三、安全控制要点
1. 结构安全监测
沉降与位移监测:在箱涵顶部及周边道路设置监测点(间距 5 米),使用全站仪监测,允许变形值≤10mm,单日变化速率≤3mm/d,超过时立即停止拆除并加固。
支撑系统检查:每次切割前检查钢支撑螺栓紧固度、焊缝是否开裂,发现支撑位移>5mm 时需补加斜撑。
2. 管线与排水安全
临近管线保护:
对距离箱涵结构<1.5 米的管线,采用 “钢板桩 + 橡胶缓冲层” 隔离(如燃气管道外侧包裹 5mm 厚橡胶板,再用 10# 槽钢固定)。
若箱涵与排水管道连通,拆除前需在接口处砌筑 240mm 砖墙封堵,并用速凝混凝土密封,防止污水渗漏。
防淹应急:在箱涵最低点设置集水井(配备 2 台 7.5kW 排水泵),暴雨期间每小时巡检一次水位,超过 300mm 时自动启动抽水。
3.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
作业前开启箱涵所有通风口,使用轴流风机(风量≥1000m³/h)持续通风,检测氧气浓度(19.5%-23.5%)、可燃气体(LEL<5%)、CO(<24ppm)合格后方可进入。
地下作业人员需佩戴安全帽、安全带(固定于钢支撑)、防爆对讲机,每 2 小时轮换一次,禁止单人作业。
四、环保与文明施工
扬尘控制:
切割时采用 “水刀 + 环形喷淋” 降尘(水压≥0.3MPa),出口处设置自动洗车台,渣土车离场前冲洗轮胎(冲洗时间≥3 分钟)。
破碎作业区搭建 2 米高围挡,内部铺设防尘网,每日施工后洒水清扫。
噪声与振动控制:
夜间(22:00-6:00)禁止使用液压破碎设备,切割作业噪声≤85dB(距声源 1 米处测量)。
对周边居民楼(距离<50 米),安装临时隔音板(隔声量≥25dB)。
泥浆处理:
切割污水经三级沉淀池(尺寸 5m×3m×2m)沉淀 4 小时后,上清液循环用于降尘,底泥脱水至含水率<60% 后外运填埋。
五、特殊情况处理
遇到不明障碍物:
切割过程中发现混凝土内存在异常硬物(如废弃桩头、钢构件),立即停机,采用探孔雷达定位后,人工凿除周边混凝土再继续切割。
突发漏水:
若拆除时破坏地下水管,立即用速凝砂浆封堵漏点,同时通知供水部门停水,设置导流沟将水引至临时沉淀池。
混凝土强度超预期:
当绳锯切割效率低于 0.5m²/h 时,检查金刚石串珠磨损情况(磨损>30% 需更换),或调整切割速度(从 20m/min 降至 15m/min),避免电机过载。
六、验收与恢复
拆除验收:
检查箱涵结构是否拆除至设计标高(误差 ±50mm),基底无残留混凝土块、钢筋头,由监理单位现场签认。
基坑回填:
采用级配砂石(碎石:砂 = 3:7)分层回填,每层厚度≤300mm,压实度≥95%(道路下方)或 90%(非道路区域),回填至设计标高后,恢复路面结构层(如水泥稳定碎石 + 沥青面层)。
总结
地下箱涵拆除切割需针对其闭合框架结构、排水功能及周边市政设施的复杂性,重点把控临时支撑、排水导改、管线保护及有限空间安全。通过 “精准切割、分区拆除、动态监测”,确保市政改造工程的安全性、高效性与环保性。建议施工前组织设计、管线、交通等多部门联合交底,全程采用 BIM 技术模拟拆除流程,提前预判风险点并制定专项对策。